-
固原的发展急需“补齐”交通滞后的短板。银固高铁要等待时机,紧抓银渝经固高铁的机遇和兰太经固高铁的争取是必要而紧迫的。
纯然享时光
#宁夏有必要建设银川到固原的高铁吗#从区域发展、民生改善和战略布局等多维度综合评估,宁夏建设银川至固原的高铁不仅必要,且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以下是基于最新政策规划和实际需求的深度分析: 一、现有交通瓶颈亟待突破 1. 时空距离制约区域协同 银川与固原直线距离约300公里,但目前公路通行需4-5小时,宝中铁路普速列车耗时长达5-8小时。这种时空隔阂严重限制了两地在产业、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互动。例如,固原的冷凉蔬菜、肉牛等特色农产品因运输时效问题,难以高效对接银川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2. 运输效率难以适应需求增长 宝中铁路作为客货混运线路,设计时速仅85公里,运输能力已接近饱和 。随着宁夏“一主一带一副”区域格局的推进,银川作为中心城市对固原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现有铁路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客货运需求。2025年一季度,固原GDP同比增长5.8%,特色农业、文旅产业发展迅速,对高效交通的需求更为迫切。 二、高铁建设的战略价值 1. 重构区域经济版图 高铁将银川至固原的通行时间缩短至3小时左右 ,形成“1小时经济圈”,推动两地产业深度融合: - 农业产业链延伸:固原可依托高铁将生鲜农产品快速运往银川加工,形成“固原生产+银川加工+全国销售”模式。 - 能源协同发展:固原彭阳煤电联营项目可通过高铁专线为银川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提供稳定能源支持。 - 文旅资源整合:串联西夏王陵、贺兰山岩画与六盘山红军长征旅游区等景点,打造“西夏文化+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2.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固原曾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高铁建设将直接带动沿线就业和城镇化。宝中铁路扩能改造工程预计创造2200多个就业岗位,且车站周边土地开发可吸引投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高铁将固原纳入全国高铁网,有助于吸引外部企业入驻,防止返贫。 3. 强化国家战略支点作用 高铁是青银通道西段的关键组成部分,建成后将连接“八纵八横”高铁网,成为西北腹地通往华北、华东的重要纽带。同时,可通过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衔接,提升宁夏在“一带一路”中的节点地位 。 三、政策支持与规划落地 1. 国家战略与地方规划高度契合 宝中铁路安国镇至中卫段扩能改造工程已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宁夏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项目总投资165.3亿元,其中环保投资占3.14%,通过设置野生动物通道、生态修复等措施减少对六盘山等敏感区域的影响 。 2. 分步实施与远期预留 近期通过扩能改造实现动车直达(时速160公里),远期可结合青银通道西段高铁规划(时速350公里)进一步升级 。这种“先解决有无、再提升标准”的策略,既满足当前需求,又避免重复建设。 四、成本效益与替代方案比较 1. 经济性分析 宝中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投资约165亿元,较新建350公里时速高铁成本更低。根据长三角经验,1亿元高铁投资可带动3亿元关联产业投资,乘数效应显著。此外,高铁货运较公路运输成本降低约30%,尤其适合生鲜、精密仪器等时效性要求高的货物。 2. 替代方案局限性 - 公路升级:银昆高速虽已通车,但公路运输受天气、拥堵影响大,且碳排放较高,不符合“双碳”目标 。 - 航空补充:固原机场年旅客吞吐量仅12.2万人次,航线覆盖有限,无法替代高铁的大运量和便捷性。 五、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尽管高铁建设涉及六盘山、清水河等生态敏感区,但通过优化线路设计和严格环保措施,可将影响降至最低: - 工程措施:采用桥梁、隧道减少占地,如六盘山越岭段以隧道形式穿越,避免大规模山体开挖 。 - 生态修复:施工中剥离表土用于后期绿化,弃渣场采取植被恢复措施,湿地路段采用乔灌草结合的生态护坡 。 - 环境监测:运营期对噪声、振动敏感点实施动态监测,及时增补声屏障、隔声窗等设施 。 结论 建设银川至固原高铁是宁夏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融入国家战略的关键举措。通过近期扩能改造实现动车直达,远期升级为高铁,既能满足当前需求,又为长远发展预留空间。这一项目不仅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还将在民生改善、生态保护和国家战略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宁夏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