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文学之乡”花落宁夏西海固,揭秘千年烽火下的文学传奇之乡!

固原 更新于:2025-06-30 07:10
  • 小翼翼哪吒妈妈
    中国首个“文学之乡”为何花落宁夏这个乡?千年烽火与笔尖下的西海固传奇!

    中国首个文学之乡,你们知道是在哪里吗?
    不是江南水乡,也非古都名城,而是深藏在宁夏西海固群山之中的——固原市西吉县硝河乡。这片看似平凡的土地,何以成为全国首个戴上“文学之乡”桂冠的地方?它的故事,要从千年历史的褶皱里,和当代笔尖下的星火说起。

    一、硝河乡:被历史刻进年轮的文化厚土

    谁能想到,如今以文学闻名的硝河乡,曾是北宋抵御西夏的军事要塞“得胜寨”?北宋天圣六年(1028年),这里就筑起城墙,烽烟与号角曾穿透千年时光;明代成化年间,蒙古后裔满俊在此起兵反明,建造王府宫殿,让硝河城成为区域政治中心;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廷设“硝河城分州”,驻军104人,辖5堡,这里一度是西北军事与商贸的“旱码头”,商铺钱庄林立,银票流通全国。

    丝绸之路的驼铃曾在此回响,多民族(回族占比85%)在此共生,孕育出回族花儿、民间故事等活态文学基因;1936年,红军长征途经此地,将台堡会师的红色精神,更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精神底色。这样的土地,怎能不埋下文学的种子?

    二、从“旱码头”到“文学乡”:笔尖如何点燃整片土地?

    (1)万人执笔:当农民放下锄头拿起稿纸

    你敢信吗?在西吉县47.2万人口中,竟有1600余人投身文学创作,其中农民作家占了三四百!从田间地头到书桌前,他们用方言书写黄土高原的悲欢:郭文斌的《吉祥如意》拿下鲁迅文学奖提名,马金莲的《长河》叩响茅盾文学奖大门,身患重病的青年作家马骏以“柳客行”为笔名,搜集整理2000多首春官词……截至2025年,这里有23人加入中国作协,124人成为省级会员,60余人出版专著,100余人作品入选国家级选集——这哪里是乡镇,分明是“文学野战军”的根据地!

    (2)政府与民间的“双向奔赴”

    2009年起,西吉县干了件“破天荒”的事:为全县文学创作者建档立卡,建立37个基层作协,连硝河乡都建起了中国首个“文学之乡”文学馆。政府设立专项基金扶持《葫芦河》《北斗星》等本土刊物,还把木兰书院、复旦大学实践基地搬进乡村。2024年,宁夏首个“中国作家新时代文学实践点”落户这里,2025年端午节,硝河乡文学馆里诗歌朗诵会与包粽子非遗活动同台,文学早已融入百姓烟火。

    (3)奖项与传承:让西海固的文字走向世界

    当马金莲的《长河》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当郭文斌的《农历》成为了解中国乡土的窗口,当西吉作家斩获骏马奖、冰心文学奖等20余项国家级荣誉时,这片土地用实力证明:文学从不是城市的专属。如今的硝河乡,校园里有20多个文学社,乡间有农民作家工作室,连80岁老汉都能随口来一段“花儿”民歌——这不就是“全民文学”的最好模样?

    三、为何是硝河乡?当千年文脉遇上时代机遇

    从北宋得胜寨到今日文学馆,硝河乡的蜕变藏着必然:军事要塞的坚韧、商贸枢纽的包容、多民族文化的碰撞、红色历史的厚重,早已为文学埋下多元基因;而当代西吉人用“万人创作”的热情,将黄土高原的苦难与希望、传统与新生,化作笔尖下的力量。2011年10月,中华文学基金会将首个“中国文学之乡”称号授予西吉县,而硝河乡作为核心承载地,正是这场文化奇迹的缩影——它证明:再贫瘠的土地,只要有文字扎根,就能长出精神的绿洲。

    下次再有人问“中国首个文学之乡在哪”,你可以骄傲地说:在宁夏硝河乡!那里的每一粒黄土,都藏着被文学点亮的故事。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