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我儿子5岁还不会说一句完整的句子,会不会被这个世界提前放弃?

”凌晨1点,固原妇幼保健院附近那间短租房里,这位妈妈发朋友圈时,窗外正好亮起朗豪集团送来的一批新康复教具的车灯。

别急着感动。
真正戳人的不是仪式,是下面三个“小字条”,贴在固原市卫健委的便签上,记者顺手撕回来的:
1.朗豪给的钱不是一次性打款,而是分3年按疗程节点拨付,“孩子一次小肌肉训练不达标,系统自动卡钱”,比家长盯作业还狠;
2.康复名额没有平均撒胡椒面,优先顺序居然参考“村到县距离家庭收入倒数”,直白说,越偏僻越穷越往前排,有人不爽也没用;
3.培训不光讲情怀,王道顺直接把全国DIP付费试点里“最容易被罚的15个病组”打包成PPT,第一页就写:“别再靠加床量,再瞎搞医保直接拒付。
”
有人吐槽:企业就是来刷好感。
可现实是,固原市人民医院今年前7个月的手术量确实掉了9%,但三四级手术占比反涨12%,账面上少了“割韭菜项目”,医生收入却没跌,这就是刘红梅那套“指标持续改善”的狠活——不冲量,冲含金量。
再说家长最在乎的康复技术。
朗豪拉来的合作方里有一家做虚拟现实平衡训练的杭州小公司,设备看起来像网吧里的跳舞机,孩子站在上面打地鼠。
医生把数据同步到北京协和远程会诊中心,一次调整方案,康复师当场就能改教案。
上个月,西吉县一个放羊老汉的孙子第一次独立走完200米水泥路,老汉把自家最肥的一只羊牵到康复中心门口,死活要送给“弄电脑那闺女”,当然被劝回去了。
不过也有冷场。
固原三个县卫健局局长在座谈会上轮番诉苦:DIP后,医院为了控费,给医生下达“药占比红线”,结果有些科室把高价靶向药直接停掉,患者转院率飙升,数据好看,口碑稀碎。
“我们到底救人还是救指标?
”一位女局长说完把脸转向窗外,会议室秒变静音模式。
李晓航没接话,只在本子上画了三个大感叹号,散会就去跟中国银行宁夏分行行长肖达嘀咕:是不是把“贷款期限”与“患者好转率”挂钩,再给他们喘口气。
更让人玩味的是,北京乐予慈善基金会朗豪医疗专项基金的理事韩伟在交接300万捐赠支票时,留了一句话:“钱如果花不出去,明年我们就不捐了。
”不是威胁,是提醒:固原市现有3家康复机构,总床位才146张,孩子排队最长等9个月,“钱花不出去”不是没需求,是体系根本兜不住。
所以,现在当地已经在原州区人民医院儿科走廊里加塞了一整排简易康复室,墙上挂着“禁止穿大高跟鞋入内”的手写告示,打印机边堆着成箱的A4纸,全是家长自己打印的居家训练卡。
一位护士偷偷说:“打印机三天两头卡纸,比我们还想下班。
”
有人问,那三年以后呢?
朗豪的公开计划写着:“康复率提升20%”。
但私底下集团运营部的人跟记者抽烟时透露一句:“如果真到那一天,我们最想撤掉的可能不是钱,是‘项目’两个字,让这群孩子以后只叫‘患者’,而不叫‘帮扶对象’。
”
临走前,那个5岁还不会说话的小男孩在教室门口拽住记者裤腿,塞过来一块黏糊糊的饼干,含混地发出一声“xiexie”。
也许这就是答案:在固原这片山沟沟里,有人正偷偷把“慢一拍”的人生,调回到正常频道。
举报
